受现代人膳食结构不合理、运动养生意识不足,以及食品安全、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,近年来,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骤然增加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,甚至危及生命。目前,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手术修补风险大、费用高,保守治疗又缺少针对性药物,因此医学界对此类疾病有点束手无策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内中医界潜心研究,取得瓣膜性心脏病中医治疗的突破。日前,记者采访了通化聚安堂中医院王立财院长,就此类疾病危害、认识误区以及中医药防治等问题, 王立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。
【现状】多种诱因致发病率急剧上升,专家呼吁药物创新
王立财院长介绍: “心脏有四个瓣膜:主动脉瓣、二尖瓣、肺动脉瓣、三尖瓣。这些瓣膜如同一个个“单向活门”,保证血液循环向一定方向流通并保持一定流量。假如发生病变,就会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,发生狭窄或关闭不全,导致通过血液受阻或返流,造成心脏功能异常,进而威胁生命。”
此类疾病骤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。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;中老年瓣膜改变,表现为钙化,粘液变性等主动脉钙化、增厚,合并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;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,缺血性坏死,感染和创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。这些都是导致心脏瓣膜病逐年增加的直接原因。
当前,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,以及不法食品加工生产商家滥用激素、添加剂导致国人心脏功能减弱,成为直接或间接诱发因素,另外,国内一些地区空气恶化、水源污染也是导致此类疾病骤增的诱因。有关专家预计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,此类疾病发病率还会不断上升。
近日,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室通报称:心脏瓣膜闭锁功能不全属于心脏功能减弱的表现,目前发病率急剧上升,但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,呼吁医学界加快对该类疾病的药物创新。
【危害】瓣膜性心脏病切勿掉以轻心
医学界普遍认为,早期的瓣膜性心脏病或轻度关闭不全患者,不需治疗;重度关闭不全,临床症状明显,心脏功能减退,就应考虑手术。王立财院长介绍:“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,活动后容易疲乏和倦怠,活动耐力明显降低,稍作运动便出现呼吸窘迫,严重者夜间频发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平卧休息。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气短、烦躁乏力等症状,严重者易出现抽搐、浑身颤抖等。一旦出现瓣膜关闭不全,便会妨碍正常的血液流动,增加相应的心脏负担,从而引起心脏正常功能损害,导致心力衰竭和机体多脏器机能的改变。” 王院长指出,心脏疾病无小病,患者切勿掉以轻心。
【误区】极易被误诊为帕金森、抑郁症、癫痫等
记者在通化聚安堂中医院采访了专门从四川赶往通化,求助王大夫的于先生。于先生今年60岁,被四川当地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,几乎看过四川所有大医院,药也没少吃,病情不见好,还是经常眩晕乏力,呕吐不止。
王院长用听诊器给于先生仔细听诊后,建议做心脏彩超检查。王大夫说:“从听诊心脏情况来看,属于心脏功能闭锁不全,存在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返流情况。为证明我的判断,需要做心脏彩超检查后才可开方。” 3个小时后,于先生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与王大夫诊断高度一致。
王院长提醒,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症状较为复杂,极易被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、帕金森、抑郁症、癫痫等疾病,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乏力、烦躁抑郁,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做心脏彩超检查,确认是否为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所致。
【曙光】中药对症治疗不再“束手无策”
目前,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手术修补风险大、费用高,保守治疗又缺少针对性药物,因此医学界对此类疾病有点束手无策。
对此,潜心研究几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王立财院长则有着自己的看法。“近年来,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,很多患者痛不欲生。为帮助患者解除病痛,我查阅大量医学典籍,反复实践论证,最终使用纯中药汤剂治疗此类疾病取得突破。很多非先天性瓣膜疾病患者,经过聚安堂中医院一段时间中医汤药保守治疗后已经康复出院。” 王立财院长说。
“尽管我的中药配方已在聚安堂中医院推广,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相对目前巨大市场需求和现状,远远不能满足。”据了解,目前王院长的中医配方已经申请国家专利,顺利完成专利审批临床阶段。相信不远的将来,非先天性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有望通过中药方剂治疗康复。
王立财院长提醒患者,季节交替时温差大,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,易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。冬季气温每下降10℃,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%。因此心脑疾病尤其是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更应注意自我防护,积极治疗。另外,此类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、减轻心脏负荷,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如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合理膳食,避免刺激性饮食,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,避免情绪频繁过度波动。另外,按时随访、定期复查,了解疾病进展并遵从合理化治疗方案,才能确保自身健康。